(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
“
新鲜事儿
”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
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大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
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
扬起,在身面前
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饮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
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
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流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
B. 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
C. 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D. 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
7. 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
B. “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一气呵成。
C. 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
D. 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
8. 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
9. 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答案:
6. B “小孩子的慌张”错,原文“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这些关于打铁的描写体现的是劳动的艰辛。
7. C “‘我’大快朵颐”错,“过屠门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细看看”。而“大快朵颐”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8. ①从内容来看,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细致。如针铺的老人、伞铺的学徒、皮靴店的皮匠、剃头铺、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运用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想象它好像在招呼人们吃它;作者还通过仔细看在想象中满足吃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
9. ①文本二中,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活,也应有感性生活,比如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贪玩,展现了孩子的天性:爱玩,好奇。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